第03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7年2月19日 星期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2月15日)

李 同 道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跨越2000亿元大关,2016年实现2142.6亿元,比2011年增长5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7.4亿元,增长47.2%;固定资产投资1788.5亿元,年均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3亿元,年均增长13.2%。三次产业比例由8.1:58.9:33调整为7.6:51.2:41.2,通过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期评估。工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5.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枣庄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台儿庄古城获批5A级景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有序展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营改增”全面实施,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和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改革成效明显。引进金融机构22家,丰元股份、雅百特成功上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引进培养“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5名。累计落地外来投资过10亿元项目69个,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项目55个,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21家,全市进出口总额比2011年增长30%。

(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4.6%、55.5%。交通、能源、水利、管网等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市实验高中、实验学校、中医院、妇保院新院、体育中心两馆、枣庄客运中心建成使用,解放路、胜利路等公铁立交建成通车,BRT实现五区无缝换乘。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新建改造城区道路306.4公里,累计改造老旧住宅小区300万平方米;建成海绵城市6.4平方公里,供热面积扩大1.7倍。镇村建设累计投资291.2亿元,12个镇纳入国家级重点镇,722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城乡公交镇(街)通达率达到93.8%,城乡环卫一体化、道路“村村通”实现全覆盖。

(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净增绿化面积36.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9%,山亭、台儿庄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空气主要污染物指标持续改善,秸秆禁烧成效明显,去年“蓝天白云”天数达到207天,比上年增加35天,获得省生态补偿资金居全省第三位。8条重点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代表山东省参加迎淮检查取得年度考核“双第一”。建立区域山体名录,严禁开山劈石,关闭露天开采矿山82个,治理修复破损山体、采矿塌陷地、废弃矿井矿坑2.8万亩。小煤矿、小火电、立窑水泥全部关停,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连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

(五)基础支撑更加有力。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总投资30.7亿元的庄里水库项目完成投资17.6亿元,同步规划的枣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争取纳入国家选点规划。枣临铁路、枣临高速竣工通车,枣木高速东延、高铁换乘枢纽开工建设,枣庄机场纳入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南水北调续建工程基本建成,峄州港、台儿庄复线船闸建成运营。鲁南数据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我市成为省内第三个互联网一级节点城市,被认定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六)文化建设成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成功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全省首批“四德工程”示范市。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庄户剧团、农家书屋发展到264家、1914个。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文艺创作更加繁荣,电视剧《小小飞虎队》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5部作品荣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设立市级“榴花文艺奖”,首届中国年博会、全国第二届非博会、第三届智运会在我市成功举办。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累计完成民生支出781.5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71.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08元、13018元。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完成26.5万人、31.7万人。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去年5.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社保标准逐年提高。累计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9742套,新建改建中小学标准化校舍190万平方米,医疗床位总数增加40%。平安枣庄、法治枣庄建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其他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八)全面从严治党有力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理论武装持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深化。圆满完成区(市)、镇领导班子和村居“两委”换届工作,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更加严格规范。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扎实开展“双百集中行动”,选派2426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不断提升。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工作,坚决惩治腐败,党风政风持续好转,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群团、民族、宗教、对台、外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人心思上的良好局面。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辛勤创造、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驻枣部队、武警官兵、驻枣各单位和离退休老同志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枣庄市第十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砥砺奋进,不仅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一是必须坚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枣庄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目标是引领前进的旗帜,问题则是倒逼前进的动力。只有朝着目标走,奔着问题去,才能推动枣庄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三是必须坚持干在当下、成在实处。枣庄发展正处于爬坡阶段、攻坚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看准的事情干起来、干上去,才能迎头赶上。四是必须坚持心中有民、一心为民。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好事,坚决不搞涂脂抹粉的花架子,努力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五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只有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从严从实、锲而不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纪律更严明、干部更清正、政治更清明,才能树立正气、凝聚人心,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这些经验体会,既是多年的实践总结,也是面向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还不平衡,对外开放水平亟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治理修复难度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也是枣庄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既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更蕴含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党中央确立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加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保证。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大对西部经济隆起带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支持力度,政策叠加效应持续增强,这是我们迎头赶上、跨越追赶的战略机遇和利好因素。三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枣庄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既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也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又有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参与支持转型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干在当下、成在实处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办好枣庄事情的根基所在、力量源泉。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只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枣庄就一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要求,紧紧围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牢牢把握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两大高地”战略定位,着力推动创新、开放、生态“三个跨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四大体系”,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对我省提出的目标要求和殷切期望,山东走在全国前列,枣庄决不能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要义是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市委认为,枣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面临强市、富民两大战略任务:强市,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把经济搞上去;富民,就是要通过促进创业就业,让老百姓富起来。着眼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补短板、增优势,打基础、利长远,我们提出推动“三个跨越”、构建“四大体系”,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的总体目标,用以凝聚共识、统领发展。“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城市回归自然,市民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自然质朴的城市底蕴。“生态”,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全面推进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生活方式生态,擦亮城市生态底色。“宜居”,就是要提供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使老百姓更有自豪感、安全感、幸福感,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乡村更美丽,打牢安居乐业的坚实底子。“宜业”,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对外增强吸引力,对内激发创造力,人人充满自信,处处呈现生机,积聚跨越追赶的强大底气。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成为驱动发展主引擎,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纵深,开放型经济竞争力提升,发展活力增强。

——城乡建设更加协调。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市)城区、镇驻地、农村新型社区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得到严格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发展成为鲜明特色,生态家园更富魅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群众对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

——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平安枣庄、法治枣庄、诚信枣庄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形成更多特色文化品牌。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人民群众普遍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管党治党更加有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更加严格,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着全市人民的美好期盼。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使命重托、心系民生福祉,努力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用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开启枣庄发展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一)强化创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足够的定力和韧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培育更多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参与名牌创建、标准制定等工作,用质量优势打造价值优势、创造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努力引进高端创新要素。启动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分校、医养结合园区建设,建成浙江大学山东工业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鲁南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绿碳化工中试基地、国家级锂电池检验检测中心。深入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本土实用人才。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政府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广泛吸引科研人员、大学生、境外人才来枣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敲开核桃、一业一策”,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努力把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煤电、建材、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医药和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265”产业集群。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专用阵列机床产业化基地、中科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薛城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华润三九工业园。支持维信诺有机发光显示器、中材科技锂电池隔膜、东方光源特种光电缆等项目扩大规模、延伸链条。发挥鲁南数据中心、互联网小镇等平台作用,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智慧枣庄建设,培育一批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壮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休闲家政等新兴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加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接待能力,推动市域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全域旅游城市。支持红荷湿地、抱犊崮-熊耳山争创5A级景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擦亮石榴、马铃薯、大枣等特色农业品牌,培育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为枣庄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蹄疾步稳推进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改革部署,突出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抓好国家和省级重大改革试点,确保各项改革落地生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坚决完成去产能任务、有效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着力在去库存上下功夫,深化住房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租赁补贴比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力在降成本上做文章,巩固完善“营改增”试点工作,清理规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性事业性收费,降低实体经济税费成本。深入推进金融创新,加大股权融资、上市挂牌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宽放活社会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在补短板上见成效,聚焦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深入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行为,落实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任务。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健全地方金融体系,运用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规模。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股权结构多元化,推动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稳妥推进文化体制、生态建设、知识产权、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改革,打好“组合拳”,提高改革效应。

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打开窗子,新鲜空气才能进来”。要以更高的站位谋划开放,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推进开放,完善载体平台,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精准对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千方百计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主动融入西部经济隆起带、淮海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格局,加大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力度,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步伐,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鼓励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让更多的“枣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园区是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要优化园区规划布局,构建以国家级园区为引领、省级开发区为支撑、特色产业园为补充的园区发展格局。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统筹布局产业、企业、项目,实现园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共赢发展。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厂房、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九通一平”配套。加快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强化招商、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人权、财权、事权相匹配。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和“腾笼换鸟”力度,促进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持枣庄高新区争先进位、发挥龙头作用,支持滕州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要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着力点,紧紧围绕优化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大力推动投资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金融领域、服务业开放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等创新;制定符合枣庄实际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主动为市场主体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对扎根枣庄的老企业、本土企业,要真心实意为他们加油鼓劲、排忧解难,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依法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着力营造“守信得益、失信惩戒、诚信自律”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抓住大城市、中等城市、新生小城市试点契机,尊重城镇发展规律,坚持规划引领、产城融合、协调城乡、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让城市更有品位、城镇更具特色、乡村更加美丽。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突出组团城市特点,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着力构建“一主、一副、两区、多点”的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多规合一”,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外延,提升内涵。加强城市设计,管控好城市空间、城市形态,塑造大绿量、花园式、现代化的城市特色。坚持新城集聚、老城提质,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努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促进各区(市)人口集聚、功能提升和规模合理扩张,稳步推进镇改街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重点示范镇培育和特色小镇创建工程,增强小城镇人口集聚、产业支撑和承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地上地下统筹、里子面子并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力。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电网、水网、气网、热网改造提升和道路畅通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动BRT、城乡公交、公共自行车紧密衔接。抓好棚户区改造,加快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环境改善和有机更新。突出市容、交通、安全管理等重点,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写字楼等楼宇经济,完善邻里中心、休闲休憩、公共停车、环卫保洁等社区配套服务,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让农民就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尊重农民意愿,注意乡土味道,科学编制和完善村庄规划,避免千村一面。统筹做好农村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水、改厕、改暖等工作,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存量危房和旱厕改造、村居道路“户户通”建设任务,力争70%的村达到美丽乡村创建标准。

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庄里水库,启动枣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完善科教、文化、旅游等配套功能,打造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实施十电运煤专线搬迁工程,解决老城区群众出行“老大难”问题。抓好枣庄机场、城际铁路、高铁换乘枢纽建设,加快境内省道改造升级,构建京台、枣临、枣菏、新台和枣木东延高速公路大回环,推动京杭运河枣庄段升级扩容,积极发展铁水联运,打造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

(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枣庄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生态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盼也更为迫切。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强化生态修复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红线,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城市和省级生态市。加大山体保护力度,严禁私搭乱建、滥采乱挖,深入开展破损山体、采矿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水源保护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保护好森林山体生态系统、湿地河流生态系统,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实施“十大提升工程”,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综合整治力度,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让老百姓经常看得见日月星辰、闻得到鸟语花香。加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整治河道黑臭水体,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确保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和群众饮水健康安全。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计划。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抬高环保、安全、土地等项目准入门槛,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强度和总量“双控”行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全社会形成文明、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政通人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人民政协依章履行职能。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党管武装,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外侨和对台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法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践行法治理念,努力把枣庄建成有高度安全感、公平感、正义感的城市。推进科学民主立法,重点围绕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促进司法公正,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推动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宣传和网络安全工作,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坚持共建共享,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作头等大事来抓,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整合扶贫资源,强化扶贫协作,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实现脱贫,确保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在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让更多的人有活干、有钱挣、有盼头。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四德”教育,巩固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保护,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体设施开放。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丰富群众文艺活动。做好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文章,充分挖掘、高水准打造墨子、鲁班、奚仲等名人文化,中兴公司等工业文化,八路军115师鲁南抗日根据地、铁道游击队、台儿庄大战等红色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完成农村“全面改薄”任务,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普及发展学前教育,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建成启用枣庄学院新校区、市立医院新院、市体校、市文体中心,支持枣庄职业学院、技师学院创新发展。继续加强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承担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维护核心变成思想自觉、变成党性标杆、变成纪律准绳、变成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主动权。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确保党的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

(三)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完善干部考评奖惩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建立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凡提四必”,严防干部“带病提拔”。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战略培养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管理,统筹做好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支持援疆干部人才开展工作。发挥党校作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四)建设全面过硬基层党组织。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基层。要树立大抓基层导向,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让党员的表率作用更加彰显、组织的阵地作用更加坚强。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和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完善“1+5”制度体系,深入开展“双百集中行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提升农村、城市社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领域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基层党组织,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坚强的党组织。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抓党建促发展助脱贫。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抓好基层党建场所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五)持之以恒改进作风。作风彰显党性,作风事关民心。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认真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工作方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主动深入基层,接好地气,经常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密切关注“四风”新动向,对不收手、不知止的从严查处,推动作风建设不断深化,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靠实招展示能力,靠实干成就事业。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实尽责,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带动形成真抓实干、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突出抓好对“一把手”和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巩固拓展巡视整改成果,加强巡察工作和派驻监督。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以“六项纪律”为标尺,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真正使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落实问责条例,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充分发挥惩治的综合功效。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涵养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明底线、知敬畏、守规矩,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反腐败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今年将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迎接十九大、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同志们,担当成就事业,奋斗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干在当下、成在实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而努力奋斗!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