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A2:党代会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7年2月16日 星期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而奋斗
——李同道在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上)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跨越2000亿元大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7.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8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由8.1:58.9:33调整为7.6:51.2:41.2,通过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期评估。工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5.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枣庄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台儿庄古城获批5A级景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有序展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营改增”全面实施,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和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改革成效明显。引进金融机构22家,丰元股份、雅百特成功上市。引进培养“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5名。累计落地外来投资过10亿元项目69个,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项目55个,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21家,全市进出口总额比2011年增长30%。

(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4.6%、55.5%。市实验高中、实验学校、中医院、妇保院新院、体育中心两馆、枣庄客运中心建成使用,解放路、胜利路等公铁立交建成通车,BRT实现五区无缝换乘。新建改造城区道路306.4公里,累计改造老旧住宅小区300万平方米;建成海绵城市6.4平方公里,供热面积扩大1.7倍。镇村建设累计投资291.2亿元,12个镇纳入国家级重点镇,722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城乡公交镇(街)通达率达到93.8%,城乡环卫一体化、道路“村村通”实现全覆盖。

(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净增绿化面积36.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9%。空气主要污染物指标持续改善,秸秆禁烧成效明显,去年“蓝天白云”天数达到207天。8条重点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代表山东省参加迎淮检查取得年度考核“双第一”。严禁开山劈石,关闭露天开采矿山82个,治理修复破损山体、采矿塌陷地、废弃矿井矿坑2.8万亩。小煤矿、小火电、立窑水泥全部关停,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连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

(五)基础支撑更加有力。总投资30.7亿元的庄里水库项目完成投资17.6亿元,同步规划的枣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争取纳入国家选点规划。枣临铁路、枣临高速竣工通车,枣木高速东延、高铁换乘枢纽开工建设,枣庄机场纳入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南水北调续建工程基本建成,峄州港、台儿庄复线船闸建成运营。鲁南数据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我市成为省内第三个互联网一级节点城市,被认定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六)文化建设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成功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全省首批“四德工程”示范市。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文艺创作更加繁荣,电视剧《小小飞虎队》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5部作品荣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设立市级“榴花文艺奖”。首届中国年博会、全国第二届非博会、第三届智运会在我市成功举办。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累计完成民生支出781.5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71.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08元、13018元。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完成26.5万人、31.7万人。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去年5.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社保标准逐年提高。累计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9742套,新建改建中小学标准化校舍190万平方米,医疗床位总数增加40%。平安枣庄、法治枣庄建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八)全面从严治党有力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深化。圆满完成区(市)、镇领导班子和村居“两委”换届工作。扎实开展“双百集中行动”,选派2426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不断提升。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工作,坚决惩治腐败,党风政风持续好转,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群团、民族、宗教、对台、外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人心思上的良好局面。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市委认为,枣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面临强市、富民两大战略任务:强市,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把经济搞上去;富民,就是要通过促进创业就业,让老百姓富起来。着眼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补短板、增优势,打基础、利长远,我们提出推动“三个跨越”、构建“四大体系”,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的总体目标,用以凝聚共识、统领发展。“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城市回归自然,市民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自然质朴的城市底蕴。“生态”,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全面推进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生活方式生态,擦亮城市生态底色。“宜居”,就是要提供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使老百姓更有自豪感、安全感、幸福感,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乡村更美丽,打牢安居乐业的坚实底子。“宜业”,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对外增强吸引力,对内激发创造力,人人充满自信,处处呈现生机,积聚跨越追赶的强大底气。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成为驱动发展主引擎,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纵深,开放型经济竞争力提升,发展活力增强。

——城乡建设更加协调。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市)城区、镇驻地、农村新型社区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得到严格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发展成为鲜明特色,生态家园更富魅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群众对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

——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平安枣庄、法治枣庄、诚信枣庄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形成更多特色文化品牌。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人民群众普遍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管党治党更加有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更加严格,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发展。

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强化创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参与名牌创建、标准制定等工作,用质量优势打造价值优势、创造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启动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分校、医养结合园区建设。深入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本土实用人才。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广泛吸引科研人员、大学生、境外人才来枣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煤电、建材、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医药和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265”产业集群。发挥鲁南数据中心、互联网小镇等平台作用,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智慧枣庄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壮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休闲家政等新兴业态。加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接待能力,打造全域旅游城市。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擦亮石榴、马铃薯、大枣等特色农业品牌,培育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

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住房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租赁补贴比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力在降成本上做文章,巩固完善“营改增”试点工作,清理规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性事业性收费,降低实体经济税费成本。深入推进金融创新,加大股权融资、上市挂牌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宽放活社会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聚焦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深入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行为,落实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任务。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健全地方金融体系,运用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规模。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股权结构多元化,推动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稳妥推进文化体制、生态建设、知识产权、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改革,打好“组合拳”,提高改革效应。

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要完善载体平台,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精准对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千方百计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主动融入西部经济隆起带、淮海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格局,加大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力度,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步伐,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鼓励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让更多的“枣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提升园区载体功能。要优化园区规划布局,构建以国家级园区为引领、省级开发区为支撑、特色产业园为补充的园区发展格局。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统筹布局产业、企业、项目,实现园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共赢发展。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厂房、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九通一平”配套。加快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强化招商、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人权、财权、事权相匹配。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和“腾笼换鸟”力度,促进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持枣庄高新区争先进位、发挥龙头作用,支持滕州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大力推动投资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金融领域、服务业开放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等创新;制定符合枣庄实际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主动为市场主体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对扎根枣庄的老企业、本土企业,要真心实意为他们加油鼓劲、排忧解难,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依法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着力营造“守信得益、失信惩戒、诚信自律”的良好社会氛围。

(未完待续)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