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国红 通讯员 高洁 孙海锋
开栏语:
为贯彻落实全市科学发展现场会精神,展示我市各级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不动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取得的丰硕成果,本报即日起开设《生态枣庄·科学发展系列报道》。首批推出的“山亭篇”,着力报道山亭人民在落实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中,发扬“山亭精神”,积极实施“美丽乡村三年提升计划”,擦亮“亭台古韵、欧情山城、灵山秀水、林海果园”品牌,把昔日的贫困区变成“林海果园”、“旅游胜地”和“宜居家园”的成就。
山亭有灵山,灵得厚重。从东走到西,5400多座山头——青松翠林铺胜境,谷溪瀑布汇深情。
山亭有秀水,秀得清澈。从南走到北,52条河流穿城过,玉带凝璧城中绕,一城山色半城湖。
美丽乡村遍山亭,美得清纯。从白走到黑,273处美丽乡村,湖光山色阅不尽,魅力“乡愁”入画图。
昔日被称为“穷哥们儿大联合”的全国重点贫困区——山亭区,何以发生如此惊人巨变?干!苦干!一届接一届地苦干!就是这种苦干孕育了“山亭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美景山亭——今天的山亭已成为枣庄的生态名片、枣庄人民的百花园。
从“穷山恶水”到“林海果园”
山亭建区之初,工业一穷二白,农业靠天吃饭,农民靠地谋生,吃饭难、看病难、行路难、上学难……
是戴着穷帽子吃国家救济,还是艰苦创业脱贫致富?不服输的山亭人发出了“宁可苦干累死,不可苦熬穷死”的铮铮誓言。山亭区穷,穷在山上。全区10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小山头5400多座,山丘面积占总面积的88.6%。要想富,必须把汗水洒在山上,改变生存环境。1988年,时任山亭区区长的彭宪芳在回忆录中写道:“金山银山花果山,只有苦干才能变。老天给了我们这么恶劣的穷山恶水,我们除了苦干,别无选择……”
有了这种甘吃天下苦的决心,山亭人民打响了脱贫致富的攻坚战,年复一年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从领导到办事员,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饿了咬几口带毛煎饼,渴了喝几口山泉水。1993年初,原徐庄乡大胆尝试,在全国率先敲响了荒山拍卖“第一锣”,激发了农民承包荒山的积极性。水泉镇村民李奉田承包400亩荒山,他与老伴用30个春秋的心血与汗水,染绿了四百亩不毛之地,使其成为满目青翠、花果飘香。他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山亭精神”的具体化身,被誉为“当代愚公”。全区5400多个山头洒满了山亭人的汗水,穷山恶水逐步变成了绿水青山。1996年,山亭区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成为全省山区农业开发的一面旗帜。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山亭的山在变,水在变,人在变,艰苦创业之路也越走越平坦。如今的山亭,足以让人骄傲:30余年的苦干实干,全区林地面积已达到87万亩,形成了山顶侧柏戴帽、山腰花椒环绕、山脚果树满园的特色林海果园景观。
近年来,山亭区始终把生态山亭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突出抓好道路绿化、山区绿化和生态园林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7.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3%,形成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经济林之乡、山东省长寿之乡等殊荣。
记者札记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苦干是“山亭精神”的基石,而精神贯穿苦干始终。日日积累,月月积累,年年积累,届届积累,一届接着一届苦干,是努力,更是接力。
从“穷乡僻壤”到“旅游胜地”
将穷乡僻壤演化成旅游胜地是山亭精神对“变”的诠释。素有“穷命庄”之称的兴隆庄村,村民常年以山岭薄地种植和打工为生,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但遗存的明代石板房民居保存完好,经常有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政府因势利导加大对石板房部落的保护、开发力度,将其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推荐为《沂蒙六姐妹》、《南下》、《榴花正红》、《血染北戴河》等影视的外景地。兴隆庄的名字也就越来越响,被评为“逍遥游——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同时引入青岛欧亚集团在原村址建设翼云石头部落景区,原有的103户村民整体搬迁。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村民顺势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或做餐饮服务,或售卖当地特产,或做保洁员、保安员等,都有了固定收入。2014年10月,景区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2015年12月,被评为4A级景区,“穷命庄”华丽转身为文化旅游新景区。
兴隆庄村只是旅游富农的一个缩影,多年的生态积累和厚重的历史文脉,为山亭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打好绿色“生态牌”,发展乡村游,是生态山亭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为此,山亭区大力发展“山亭人家”农家乐,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融合发展,先后培育出枣园人家、樱园人家、翼云人家、抱犊人家等十大特色乡村游品牌。
山亭区是革命老区,红色旧址有48处之多,大多分布在偏僻山村。如何让红色历史和美丽乡村紧密结合,融合发展?王家湾红色乡村项目就是典型案例。王家湾,南临沧浪渊,是鲁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所在地,号称鲁南灯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山亭区投资2000万元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王家湾原有旧址全面展示红色历史故事,植入民俗消费体验,打造红色记忆乡村。建成后的王家湾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自然科普教育、民间文化展示祈福、精准扶贫产业及全域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截至目前,山亭区已成功创建出王家湾村、葫芦套村、洪门村、湖沟村等2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农家乐户数已达500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接待游客4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5亿元。
记者札记
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情发展到极限终会发生变化,而变化前的引导是最难的,只有见到利益百姓才会动,而让百姓“见到利益”的过程恰是政府“为民”的过程。
从养山护水到建宜居家园
生态是资源,生态是资产,生态是资本。山亭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希望是旅游,最大的潜力在乡村……
山亭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注重环境治理、水源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完成城头月亮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抓好排水企业监控、河道湿地修复治理、畜禽养殖综合整治等工作,境内新薛河和城郭河2条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全年达标率为100%,全部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实行全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重点节能项目12个、减排项目10个,取缔土小企业189家,关停露天开采矿山36处,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COD、氨氮、二氧化硫3项指标提前完成“十二五”任务。
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重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该区依托各个村庄优势,顺势而为,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10处镇街全部实现市场化运营,彻底清理各类积存垃圾、“三堆两垛”,消除卫生死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区不挖山、不砍树,保持了乡村乡土风貌,冯卯镇8个村连片治理、徐庄镇崖头村改造成为全市亮点,真正享受到“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景致。为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环境,去年该区投资8.6亿元新建改造了北留路、店韩路、滕平路、新枣线四条省道。先后创建省市级文明村55个,实现了市级生态文明镇全覆盖。
如今的山亭,山更绿、水更清,乡村显魅力。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后发优势,山亭人在享受绿色发展的甜头,幸福感不断提升,在全市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实现“七连冠”。
记者札记
易云:君子崇“上”,但不能破坏人文和自然环境。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对困难地区,要利益就有可能牺牲环境。而面对发展的诱惑不放弃环境,是因为山亭人深深地知道生态是民生之本,也是生态山亭的发展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