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孝平
1月25日,天气晴朗,持续数日的低温有所上升。市中区光明路街道陈庄村,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红彤彤的彩虹门衬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村民们有序地排着队,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他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回迁,正在依次办理上房手续。
陈庄村共有村民756户,之前的住房大多为建村以来的老房子,低矮破烂,小巷横七竖八,缺乏规划,而且年久失修,路面不平,污水横流。
“房子老旧,到处脏乱差,车子也开不进来。”71岁的村民王志安谈起往日的景象,语气中透着伤感。
2010年,陈庄村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被列为棚户区改造项目,当年9月开始摸底,次年3月31日开始公告征收。
棚改是个利民的好事,但对于村民来说,却是一个新鲜事物。听说自己的房子要被征收拆掉,一些人摇起了头。
1981年就在村里干出纳、1999年当选村主任、第二年当选村支书的周保萍虽不善言辞,但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支部班子也团结实干,深受村民信赖。“困难面前,党员要冲在前头。”这是周保萍的朴素理念。
村两委组织全村13名党员、17名村民代表组成棚改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学习新出台的征收条例,反复研究,互相提问,力争把政策吃透掌握。然后,分成6组,挨家挨户讲解说明,确保一户不落。
“有的村民一次工作做不通,我们就去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去第三次、第四次,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直到村民完全明白为止。”党员单崇安说。
拆迁的时候,党员们也是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总是第一个拆。周保萍第一个拆住宅房,哥哥周保明第一个拆门市房。党员的行动给大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下转A2版)
(上接A1版)陈庄村没有一户抢建住房,而且在一周之内顺利完成了拆迁,创造了我市棚改拆迁的“陈庄速度”。
与拆迁的快相比,建设却因种种客观原因慢了下来。从2013年夏天开始施工后, 工程进度一直不快。村民们开始有了牢骚。村两委详细了解缘由后,一方面督促施工方加快工程进度,一方面组织棚改小组成员对所有村民解释说明,并隔三岔五地去安抚情绪。
“在这期间,我们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可以说是开了无数次会,跑了无数次腿。”村两委成员周支宪感慨地说。
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作用,党员的话语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建设期间陈庄村没有出现任何不稳定因素。
面对崭新漂亮、设施齐全的新楼房,回迁的村民们满心欢喜。村民朱艳付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原来的土地面积是168平方米,要了115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开发商还要倒找给我钱。房子在一号楼二单元,布局合理,客厅、餐厅阳光很好,非常亮堂。我们终于可以告别破旧的瓦房,住上盼望已久的新楼了。”
作为国家新的征收条例出台后我市第一例棚改项目,陈庄村棚改拆迁的“快”与建设的“慢”,也成为一个突出的特例。但正是在这“一快一慢”背后,“凸显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出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们确实当好了排头兵与领头雁。”街道党委书记高召军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