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立雪
连日来,市图书馆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大部分是放了假的中小学生,也有上了年纪的文化爱好者,他们都是来参观市图书馆举办的“迎新春楹联文化展”的。
记者走进市图书馆展览大厅,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彩色的楹联,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阅读,有的在记笔记,有的在用手机拍照,回去慢慢琢磨。这些楹联有的文化内涵深厚,有的妙趣横生。“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汉林书”。这就是一幅回文楹联。“看他吴楚万重山,任我纵横千里目”,这就是一幅串对。
本次展览是市图书馆新春系列活动之一,从小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市图书馆承办,从国家图书馆馆藏楹联精品中采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制作了40余块展牌进行展览,以赏析传统佳联与展示反映当代小康生活创作联为主,介绍楹联起源、特点和文化内涵。展览共分楹联的产生和发展、楹联的特征和分类、楹联的形式及楹联的创作这四个单元。
尽管展厅面积不大,但由于楹联展的文化底蕴深厚、内容简洁丰富,每天均吸引近千余名读者驻足观看。在楹联的产生和发展中介绍了楹联的产生可追溯至汉代,岁末除夕在自家门上用桃符避邪求福,桃符是用两块桃木板制成,上面画有门神形象,有的则简单刻写二位门神之名,在形式上好像一副短对联。楹联的特征和分类介绍了楹联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形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按内容可分为节令联、贺联、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趣巧联等。楹联的形式介绍了楹联灵活多变、可长可短、亦俗亦雅,凸显中华诗词之精华,审美上集合了汉语具有音、形、义结合的特点,大量使用典故,增添了无穷魅力;楹联按对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无情对、回文对等。楹联的创作介绍了楹联讲究炼字炼意,必须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才能创作情感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蕴深厚的作品。
一位参观的中学生说:“这些楹联的用词巧妙,炼字炼意,让我们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学到了国学的精髓。”一位老年读者在观看完后深有感慨:“我每年都写春联,给自己写,给邻居写,经常用到楹联,我对楹联有一种特殊感情。这次展览系统介绍楹联知识和绝对,让我开了眼界,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也让传统国学又活了起来,特别是调剂了中小学生的假日生活,非常好。在观看楹联展览的同时,把祥和喜庆的春节与楹联这种具有深厚文化气息的符号结合起来,让我们都能共同找寻心中的年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