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推动创新、开放、生态“三大跨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四个体系”,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新枣庄。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动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健全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争创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市。加强创业培训载体建设,完善枣庄创业大学办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创业孵化园建设,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孵化器数量达到20家。推进智慧枣庄建设,打通枣庄信息化发展的“高速公路”,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建成城市运行高效、产业发展创新、人文社会和谐、信息基础统一的智慧型城市。开展“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实施人才创新工程,在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1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高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加快转型升级,构筑产业高地。推进工业提质转型,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围绕“265产业集群”培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工业整体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工业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元。到2020年,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千亿产业规模。推进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190亿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优化新农村建设环境。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提升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调控能力。推进企业改革,激发企业潜力和活力。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60%以上的规模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改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4亿美元,年均增长5%。
注重绿色生态,建设美丽枣庄。加强生态市建设, 2018年力争建成省级生态市。到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到2020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共享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推进脱贫攻坚,大力实施精准扶贫,2016-2017年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积极促进就业,努力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健康枣庄,改善生活品质,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平安枣庄。
(记者 张运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