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鸿雁 通讯员 韩涛 张兴生
夕阳是一天最美的风景,有一首歌唱到:“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崇尚美好的事物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享受生活的情、趣、乐,也是老年人的新追求。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满足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今年我市举办了首届老干部文化艺术节,选择老同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拓展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的风尚,让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
展示阳光心态
享受美好生活
我市首届老干部文化艺术节于5月26日开幕,到10月20日闭幕。5个月的时间里,在主办单位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在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老干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艺术节演绎成老同志自己欢庆的节日,成为他们感受美好生活、展示阳光心态、唱响枣庄文化元素的舞台,凝聚团结老干部老同志,传递正能量。
艺术节规模大,时间长,内容丰富。走进这个“老干部的节日”,可以看到舞蹈的优美,戏剧的华美,书法、绘画、摄影的精美,这些交相辉映,美不胜收,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充分调动了广大老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养老的内容。
为保证本届艺术节的专业客观性,组委会特别邀请专家对参赛节目进行现场打分。推送的节目先进行初选,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再精选出优秀节目,提高了本届艺术节的质量水平。艺术节严格坚持节俭、朴实的原则,没有花哨的背景、繁复的灯光渲染,在规范、标准的舞台上尽量让艺术展示自己最真实的风貌。
体现文化养老
注重个性发挥
艺术是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艺术是跳荡的火焰,旺盛炽烈,令人心醉。本届老干部文化艺术节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集文化养老与成果展示为一体,是广大老干部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素质提高、才华展示、个性发挥的重要舞台。整个艺术节期间,区(市)规模化演出100余场次,参演老干部、老同志近20000人,受惠观众97000余人;市级参展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533件;“我的抗战”主题征文100多篇。
将文化养老当成主要内涵,让更多的老干部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艺术节目,时时处处体现出“艺术的盛会、老干部的节日”这一理念。本届文化艺术节立足社区,发挥老年社团作用,整合文化养老资源,办成了文化盛会、健康盛会、欢乐盛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举办专家讲座、辅导,加强文化养老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养老氛围。广大老同志还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提升了艺术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艺术节真正回归老干部、惠及老年人。
谋老有所为
传递正能量
艺术节期间,广大老同志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涌现出许多的优秀节目和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集体荣誉感和人生追求良好品格,展现了老干部老有所为、再立新功、昂扬向上的精神。
老同志政治坚定、阅历丰富、拥有经验、思想常新、具有特长。他们退下来后,利用这些优势,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本身做的就是“文化养老”的事业。今年来,全市89个老干部志愿者组织文艺团队,带动6000余名老同志开展志愿服务、文艺宣传等活动。216名提前离岗和退休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涌现出一批老有所为典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朱锡光、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邵明思为代表的一批老干部奉献社会,在弘扬民族文化、关心下一代、维护全市大局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广大离退休党员干部对党的誓言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