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孝平
在8月25日召开的纪念关工委成立2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我市关工委连续第六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3人跻身先进个人行列。在全省17个地市中,我市关工委是唯一的“六连冠”。
1989年10月,我市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1992年2月根据全国统一要求更名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6年来,我市各级关工委紧跟形势,开拓创新,推动了一代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取得了丰硕成果。
党委政府重视
基础建设加强
我市对关心下一代工作极为重视,每年都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市关工委工作要点,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各区(市)党委政府也在工作经费、人员编制、办公场所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普遍形成了“四纳入”、“四到位”、“四同时”的工作机制,即:纳入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和人事编制;编制人员到位、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到位、工作制度落实到位、经费保障到位;同其他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检查验收、统一表彰奖励。
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上,我市以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活动为总抓手,以增强基层活力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三年“基层工作年”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基层关工委组织4328个,发展“五老”志愿者6.5万人。65个镇街全部建立了关工委,“五好”达标率98.5%;2548个村居95.3%建立了关工委,“五好”达标率71%;650所中小学95.7%建立了关工委,“五好”达标率84.9%;479个市直及区(市)直部门95.2%建立了关工委,“五好”达标率74%。
组织多彩活动
践行核心价值观
“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但道德的缺失无法用知识来弥补。”培养品德高尚的青少年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各项教育活动。
我市抓好感恩教育、中华诗文诵读和才艺培养“三项活动”,先后通过现场启动、制定方案标准、经验交流、评选示范学校等行动,推动活动在全市迅速展开。各级关工委进一步推广完善“一本”、“一团”、“三项措施”的工作方案,促进了活动的常规化、常态化发展。全市各级近年来共开展“三项活动”2300余场次,直接参与的中小学生达50余万人次。
同时,我市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活动、“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活动、老少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每年的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契机,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书画展、读书活动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近年来,全市共组织党史辅导报告、主题教育、实践体验等活动4780余场次。
我市各级关工委还广泛开展了青少年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组织青少年经常参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植树造林等教育体验活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增强生态意识。市关工委联合市环保局、市教育局,举行了以“建设生态枣庄、描绘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全市青少年环保征文大赛,收到稿件5131篇,评出一、二、三等奖90篇,优秀奖170篇。
积极整合资源
开展法制教育
我市各级关工委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抓好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市关工委、市司法局、团市委、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青少年中连续开展了两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法制宣教活动,相继召开了启动会议、现场经验交流会议、法制实践体验活动和总结表彰大会,推进活动深入进行。 (下转 A2 版)
(上接A1版)在2011年第一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市有20个先进单位、26名先进个人受到中国关工委、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的表彰,2013年我市关工委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先进单位。
市关工委联合教育局等部门制定了《全市中小学生普法教育实施方案》,确立了15个市级青少年普法示范学校,成立普法教育宣讲团111个,1170名政法战线退休干警、法律工作者分别担任普法宣讲团成员、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实现了法制教育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
各级关工委还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作用,近几年来,联合政法机关开展以案释法展览、忏悔演讲等760余场次,40余万人次青少年受到教育。
倾情关爱事业
解决实际难题
关爱助学是我市为青少年做好事、解难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关工委通过募集社会资金、联合部门资助、企业直接捐资、个人献爱心等不同方式,积极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解决入学难题。截至去年底,全市关工委筹集发放助学金2315.35万元,累计资助16640名中小学生、10915名大学贫困新生。
同时,各级关工委积极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采取多种形式,落实50万元资金,捐建了10余所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关爱中心或义读学校等项目。市关工委联合市妇联、市邮政局开展了爱心报刊捐赠活动,动员爱心企业、单位和个人为26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捐赠价值14万余元的爱心报刊。全市3512名“五老”与5786名留守儿童结成长期帮扶对子,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市关工委还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将“春苗营养厨房”建设项目列入2014年全市百件惠民实事之一,由市关工委牵头协调,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厨房设备。目前,全市784所中小学共建设厨房240余处,近1/3的中小学可以提供学校集中供餐,其中20所农村学校纳入全国“春苗营养厨房”建设项目统一管理,共筹集资金101万元,为这些学校配备了成套厨房设备。
今年以来,为解决城乡社区小学生下午放学后无处去、无人管的难题,我市积极推进“四点半学校”建设,市关工委联合有关部门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各级关工委协调社区、学校和有关部门,整合社区资源向孩子们免费开放。目前,全市已建成具备一定条件和规模的“四点半学校”70多个。
在全市各级关工委和区(市)、部门努力下,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青少年们沐浴着关爱的阳光,幸福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