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旭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首次接受检阅的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方队让人记忆犹新。9月6日,记者专程赶赴薛城区,采访了刚从北京受阅回来的原运河支队支队长、抗战英烈孙伯龙的次子孙继龙老人。
初见孙继龙,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做事干练。如果不是看到参阅证上登记的81岁高龄,记者很难把面前这位声音洪亮、思路清晰的老人和实际年龄联系起来。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翻看北京受阅时的照片,并向我们讲述了70年前他父亲孙伯龙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
孙伯龙,原名孙景云,字伯龙,后以字为名,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运河支队支队长。原峄县四区中李庄(现为薛城区陶官乡李庄)人。孙伯龙1901年生,1918年入韩庄镇高等小学读书,1921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考取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随北伐军北上回到山东峄县。
“七七”事变后,孙伯龙在家乡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抗日武装。1938年6月,经朱道南提议,他与邵剑秋等部组成山外抗日军四部联合委员会,孙伯龙任该会副主任,在运河两岸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和邵剑秋一起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八路军115师组建运河支队,孙伯龙被任命为支队队长。1940年11月,孙伯龙调任八路军鲁南军区副司令。1941年2月,他率峄山、运河支队、峄县县大队和教导二旅五团三营,重新开辟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黄邱、旺庄、新河等游击区,并控制了微山岛。
据孙继龙老人回忆,他从老辈口中得知,他父亲抗战中先后打过大大小小40多场战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场。
一场是周营镇的曹家埠战斗。1939年7月的一天,日军一个小分队20多人途径曹家埠。得知确切消息后,孙伯龙做了周密准备。他把有枪支装备的30多名战友安排在村内埋伏,其他的村民百姓手持铁锨、谷叉等农具埋伏在村外庄稼地里。等鬼子挨家挨户砸门时,他一声令下,前后夹击,以我方伤亡两人的代价全歼日军整个小分队。(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另一场是朱阳沟保卫战。1940年10月,敌人对朱阳沟发动进攻,孙伯龙率队顽强抵抗。他告诉战士要冷静,不要害怕敌人的炮弹,炮弹都会有打不到的死角,敌人开炮时往死角里躲,万一来不及躲,就躲在炮弹坑里,两发炮弹不会落入同一个弹坑。由于他指挥有方,身先士卒,战士们越战越勇。激战到晚上,利用黑夜掩护,他命令突围,运河支队以牺牲几十人的较小伤亡歼灭近400敌军,敌人和我方的死伤比例高达7:1。敌人对孙伯龙又恨又怕,穷凶极恶的鬼子放火烧毁了他所在的村。家被烧的那天,孙继龙的妹妹才刚出生三天。
1942年1月1日晚,峄山支队与驻村村民举行欢度新年晚会,日军得知消息后,从兖州、徐州等地集结千余主力星夜奔袭,2日拂晓包围了毛楼子村。孙伯龙率队拼命抵抗,在突围中被机枪扫射,壮烈牺牲,时年39岁。罗荣桓得知消息后,曾高度评价孙伯龙的一生是坚持团结抗战的一生,他所组建的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被罗荣恒誉为“敢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部队。
老人说,父亲给他取名孙继龙,就是希望他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遗志和遗愿。“我在分享父辈为我带来的荣誉和骄傲的同时,也要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此次参加阅兵,我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待老兵的尊敬和关心,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每人都配备三名军队负责人员,200多名医护人员为我们服务,受阅时45辆摩托车护卫,走到哪里人们都全部起立鼓掌,那种场面,一辈子难忘。”说到这些,老人激动得眼眶红了。
受阅时,老人在第一方队,一车共11人,和他同车受阅的还有10名抗战英烈后代,其中有项英的女儿项苏云、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的女儿戴藩篱、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的儿子马国超、著名爱国诗人郁达夫的女儿郁美兰等。他深情地说,有生之年要继续发挥好父辈的抗战精神,坚持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理念,维护和平,捍卫正义,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