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A1: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5年8月28日 星期

文化之光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滕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寻胜

殷涛 鲁大鹏

图书馆阅览室内座无虚席,城市文化广场上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农村文体广场成为百姓休闲纳凉的聚集地……“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成为滕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签”。

近年来,滕州市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丰富文化供给内容和形式,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公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去年,该市顺利通过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验收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复评,并再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提档升级

文化设施更优

文化服务,设施先行。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滕州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了“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多点辐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建设。市级层面除启动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外,已先后投资10亿多元,建成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汉画像石馆、美术馆等10余处专业性、特色化文化场馆;镇街层面对所有镇街综合文化中心进行了改造提升;村居(社区)层面,实现了文化大院全覆盖,每年进院活动群众达80余万人。

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该市制定实施了以奖代补政策,对完成新建、改造或提升任务的镇街综合文化中心,每个按30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村居文化大院每个按1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2013年以来,该市财政共安排奖补资金800余万元,有效保证了文化设施工程的顺利实施。

互动融合

文化供给更近

7月初,滕州市龙泉苑社区,一场由社区居民、社会文艺团体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消夏晚会,让居民乐翻了天。把舞台搬进村居、社区,让群众成为主角,成为该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一个缩影。

针对不同人群和城乡区别,该市组织开展了青歌赛、社区文化节、少儿春晚、少儿钢琴大赛、广场舞蹈大赛等文化惠民活动,通过丰富公共文化供给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供给的参与性和吸引力,有效破解了文化供给重活动轻互动的传统方式,实现了文化供给与群众参与的互动融合。今年以来,该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80多场次,送戏下乡615场,送电影下乡7457场次,基本实现了天天有戏看、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文化供给频率。

创新突破

运行机制更活

2013年下半年,省委决定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工程,滕州市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却只有一个专业的柳琴剧团,让一个剧团完成1000多个行政村的演出,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滕州市确立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演出主体和多种演出方式相结合的新思路,政府做“媒人”,引导庄户剧团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惠民。政府购买、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组织形式,加之对庄户剧团选拔、评级、监督、考核等系统体系的保障,“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顺利推进,近年来,该市每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039场,受益群众100多万人次。新的理念和机制,迅速激活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仅今年以来,该市由社会力量承办或参与协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已达40余场。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