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讯 市中区始终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来抓,切实理顺体制机制,狠抓专项治理,健全监管网络,全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该区坚持政府领导到位、部门配合到位、镇街承接到位、职能衔接到位的原则,顺利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新组建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加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同时在全区11个镇街设立监管所。各镇街设立食安办,与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安全生产办公室、派出所等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区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汇报,及时协调解决监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常态化的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定期对监管风险点进行集体会商,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监管领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部门之间无缝对接和行刑衔接,基本建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食品监督网络,形成了广覆盖、一体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有效杜绝了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该区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以“食安市中”建设为中心,以依法行政为基础,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创新管理方式,从农产品检测、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入手,全方位加强监管。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进科学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严厉打击销售使用禁限用农药、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激素类药品和违禁物质等违法行为,指导农民合理选择农药、安全配制农药、科学使用农药。严把食品生产加工关。紧抓原料、准入、生产、销售、送货“五个源头”,对无证照生产的违法行为严管重罚。推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远程监管系统,建立食品生产、批发、仓储备案和食品经营户“索证索票”等六项自律制度,实行“一户一管”、“一月一清”、“一季一督查”。严把食品流通关。从生产环境、原材料、设施人员、生产过程、产品要求等五个方面严格审查市场主体资质,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规范其经营行为。加强食品商超等散装食品监管,重拳整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严把餐饮服务关。实行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和监督检查公示制度。加强对风险级别高和用餐人员多、涉及面广的工地食堂、宾馆饭店、农村集体聚餐等的安全监管。目前,已有32家大中型餐饮单位及学校食堂在后厨操作间安装电子监控器,在大厅安装显示屏,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全区190余家学生“小饭桌”实行备案公示制度,受到从业者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该区强化集中整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坚持从影响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入手,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入手,组织开展大桶水、农村食品、学校食堂、校园周边等专项整治活动,督促经营者严把原料采购、加工、销售关,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及进货查验制度,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今年上半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000余人次,检查生产企业74家、餐饮单位3220家、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5656家。建立联合办案机制,紧紧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影响恶劣、严重危害民生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及假冒伪劣食品的案件,精心组织,主动作为,重拳出击,连续破获了“毒豆芽”、“毒猪头肉”等案件,侦办了吊白块加工面筋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9起,捣毁食品犯罪窝点9个,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 (褚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