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孝平
2014年上缴利税1.27亿元,位居全市纳税百强第十四位、金融系统第一位;截至今年5月底,资产总额、存款余额,相比三年前同期分别增长90.05%、85.76%,年度内经营利润较两年前增加2亿元,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分别位居全省城商行第一名、第四名。三年中,枣庄银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转型发展的答卷。
2012年6月,枣庄银行更名成立。改变的不光是名字,还有发展模式。
“面对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局面,我们积极创新转型,坚持服务下沉、服务渗透、服务覆盖的‘三服务’理念,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枣庄银行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士伟介绍。
他们由以往的“坐等靠”变为主动上门服务,由金融服务的被动提供者转变为金融服务的主动创造者和金融客户的主动开发者,将金融服务覆盖面从城市逐步扩至乡镇,将金融服务群体完全覆盖到广大社会公众,渗透到每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角落。
枣庄银行24家分支机构,全员参与营销业务转型,实行包干责任制,每位员工充分利用晨练、晚饭后散步、周末等班前班后时间,利用与周围邻居和小区物业熟悉的关系,积极开展宣传营销工作。同时,利用“互联网+”的模式,通过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互联网业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时服务客户。
为实现金融服务进社区,枣庄银行与物业展开合作,采用新建公告栏、租用现有公告栏和LED显示屏等形式,公布最新金融产品和利率信息等,为市民提供及时贴心的常态化服务,并联合社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与各种公益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枣庄银行还将服务延伸至校园,向毕业班学生讲解幸福卡、网银的优惠以及电子产品的安全防范知识,提高金融知识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率,也扩大了枣庄银行的业务影响力。
高端的金融机构与接地气的民间组织的合作,也是枣庄银行的精彩之作。他们了解到市健步走运动协会拥有注册会员200余人,涵盖各行各业人员,每天坚持在东湖沿湖路健步走,其人员数量多、产生的社会效应强,于是免费为其提供带有枣庄银行标志和文字的运动服,佩戴枣庄银行LED胸牌,并将会员们全部发展成为枣庄银行幸福卡用户。此项活动极大提升了枣庄银行支持公益活动的社会形象。
枣庄银行还开启了金融互惠合作新模式,大力开展第三方合作项目,打造“惠生活”枣庄银行特约商户俱乐部。他们携手知名商户共享宣传平台和客户资源,建立微商联盟专栏,形成银商联盟的良好态势。目前,已有300多户商家签约合作。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立足地方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是枣庄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坚持服务为本,不断在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将小企业信贷中心专职审批人员分为3组,实行季度轮岗、交叉审查制度,培养素质高、业务精的青年信贷审批团队,实行首问负责制,缩短审批时限,在实现贷审会无纸化办公的基础上,将贷审会成员库由20名增至30名,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决策,提高了办贷效率。
今年上半年,枣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11亿元,较年初增加3.62亿元,同比多增3.11亿元,增速为7.96%,较平均贷款增速高出0.32%。
近年来,枣庄银行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创新力中小银行”、“最具竞争力中小银行”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