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胡乐彪 张振宇
这学期,在山亭区支教的枣庄十五中刘凡增老师比以前要忙很多。因为承担着班主任及教育教学管理各项工作,每周只能吃住在学校里。
“以前,支教工作只是个人教育理想和价值的实现;现在,市里已经把城镇中小学教师有无在薄弱或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作为中级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条件。”刘凡增说,这也为支教工作在教育理想层面又增加了更实质的内容。与往年相比,职称评审开始更加关注教育公平,把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作为多元化评价的导向之一。
其实早在2006年,我市便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多元化评价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市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调整、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在丰富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和内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制,从而使职评这一“杠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效,以更加健全的正向激励机制,服务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多年前,教师职称评审曾一度出现过多的注重学历、获奖情况、论文及实验课题等内容,从而引发了部分参评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或不惜代价花钱发表论文,或突击搞证书、课题等脱离教学本身的倾向,甚至还出现造假情况。
“这样的评审方式,导致一些老师为了评上职称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而且严重伤害了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据市教育局副局长王胜黎介绍,针对这一弊端,他们决定改革评审标准和办法,即通过增加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考试,来考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堂能力水平考核,来考察教师的实堂教学能力;通过实绩考核,来检测教师学期内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来全方位反映教师师德水平等多方面的能力。此外,还通过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等内容,改变过去职称评审重学历、看获奖和发论文的做法,把职称评价的重点引入课堂,使评价的本质回归到教育教学一线。
我市推行的“多元化评价”从教育理论水平、实际上课水平、教学成绩效果、育人工作成效等多个方面,对参评教师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这种方式也让学生参与评价,用教学实绩说话,让评审者与参评者“面对面”,从根本上避免了就材料论材料、只看材料不见人的弊端。
“多元化评审,较好地解决了多年困扰教师职称评审的‘瓶颈’问题,使职称评审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评委们对这一多元化评价体系作出如此评价。(下转A2版)
(上接第一版)近几年,随着荣誉、表彰、论文在职评中的权重逐年降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水平考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一线教学经历也成为教师职评的必要条件。2014年,几名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因未在一线教学或课时量不够被取消了参评资格。
自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以来,我市的评审过程走出了评委会,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师生。从考察一节课到学校日常听课评价、备课教案等多个环节的考察,无不让教师们的常态化教学渗入其中,将职评和教师的教学“真功夫”合二为一,让评委会从申报材料深入到课堂教学,使真正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充分展示了教育才华。
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我市还将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纳入到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让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由被动变为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同时,“多元化评价”还把教师有偿家教、体罚、推销资料等师德师风问题,也作为职评的“一票否决”项,进一步凸显了师德师风的评价作用。
我市还注重从制度建设层面,为多元化评价保驾护航。在评审过程中,他们实行了评审责任制,既要让一名专家看多份材料,又要让多名专家看一份材料,做到逐一审核,交叉复核,责任到人,并设立了专门的纪律监察组全程参与监督。抽查监审组对所有材料进行抽查,用多层次的评审结构和铁的纪律,确保多元化评价工作传递正能量,引导广大教师长期在一线建功立业。
“今后,我们还会不断下移重心,加大学校长期评价在多元化评价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力求在更大范围内公正地反映教师上课水平和教学实绩。”市教育局局长张磊表示,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将职称评审突出向基层、一线教师倾斜的导向,对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