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照广 张生 潘南
“以前,村里的老少爷们都怕失去土地,宁愿让地荒着也不愿流转给我!”周营镇沙河涯村青萝卜合作社理事长单德密说,“现在好喽,《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拿到手后,不光本村的,连外村的村民也都主动问我还要不要地。这不,我们合作社成立才两年时间,流转的土地就有1320多亩了!”
近日,笔者从薛城区有关部门了解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有效地理顺了农村生产经营机制,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沉睡多年的土地资源正逐步苏醒。截至目前,该区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0.3万亩、流转率达39.3%以上。
扭住改革“牛鼻子”
“以后不管这地谁来种,流转期多长时间,我保准能找回来。怀里揣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走多远也不会犯愁。”和其他村民一样,土地是临城街道挪庄村村民欧阳宝金的“命根子”。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也想出门打工,由于心里放不下土地,始终没有出去。去年,他把1.5亩地流转给了本村的养殖合作社,每年光土地就有1800元的收入,再加上自己出去搞个体运输、食品加工,年收入近10万元。
传统的农业生产,每亩粮食一年的纯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让很多农村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打工、生活。明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亟须破解的难题。这种情况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牛鼻子”。
薛城区建立健全了区、镇(街)、村(居)三级确权颁证机构。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191个村,占总任务的95%,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确权登记完成总任务的70%,逐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发展、发展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注入产权“活力素”
确权登记颁证后,农民手里的证不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但确权不是目的,根本是要促进产权流转、增值,唤醒农村沉睡的财富。
在陶庄镇大南庄村,龙润生态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连修向笔者诉说着以前的贷款难。为了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他几年前就打算从银行贷款,但郁闷的是,银行告知,只能用五户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虽然手里有地有房却无法像城里人一样抵押。
“土地是谁的都不明确,怎么可能作抵押?”区农村商业银行负责人坦言,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所以,之前多数情况下,农民贷款只能联户担保。贷款难,一直是制约增加农业投入的瓶颈。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不可或缺。薛城区着眼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按标准组建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在全市率先建成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各行政村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了区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吸引广大种植大户踊跃流转土地。此举犹如给刚刚确定的产权注入了一针“活力素”,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利用效率的提升。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开展农村各类产权交易4110宗,金额9884万元。
“当年的黄土地现如今变成金土地了,我们5家合作社用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抵押,一下子就从农商行获得了250万元贷款!”说起抵押贷款,龙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惠无比开心。
以土地经营权作抵押获得贷款,唤醒了农村土地这个庞大的“沉睡资本”。笔者从区农村商业银行获悉,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仅去年就完成支农贷款7720万元,有效缓解了合作社和农民融资难题。
打造效益“聚宝盆”
“我们今年种植了200多亩优质葡萄,长势良好,这一季的收益就相当于普通种植一年效益的3到5倍!”绿之园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总经理于红军介绍说。(下转A2版)
(上接A1版)在他看来,分散在家家户户的那点零星土地“再怎么干,也干不出大名堂”,只有流转整合,把土地集中起来,才能实现更大的收益。
围绕“聚拢”规模效益,薛城区大力实施“攀大附强、借船出海”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宸泰科技、银牛面业、发达面粉等现代农业项目,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446家,规模经营土地7.3万亩。大力培植捷利木业、盛农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611家,培植农家乐、采摘园55家,建设标准化基地16万亩,带动农户4.46万户,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