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亮 赵峰
日前揭晓的全市2014年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中,峄城在五区一市名列第一。这是该区于2013年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中取得一等奖后再获殊荣。在此之前的2014年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峄城区以95.7分的高分名列全市第一。
垃圾统一收集
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明媚的春日,笔者走进吴林街道最偏远的西潘安村,只见村内道路整洁,崭新的垃圾桶有序摆放。谁能想到,原来西潘安是个“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偏僻村落哪。
该村保洁员苗兆凤正在认真清扫街道,每天她都要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清扫两遍。“我们村这两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村里垃圾、柴草到处都是,现在的村子干净了,大家伙心里也亮堂!”苗兆凤感慨地说。目前,全区483个村都像西潘安村一样配有保洁员,十户一个垃圾桶。
峄城区483个自然村全部通过了市验收组的村庄整治验收,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并通过了省级全覆盖认定。7个垃圾中转站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转,配备密闭压缩车7辆,小型勾臂车15辆;购置密闭式垃圾箱(桶)3.75万个,配备垃圾收运车辆540部,村级保洁员594名,全区建立起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管理。
生活习惯养成
城乡居民环卫意识提高
人创造环境,环境改变人。城乡环卫一体化不仅带来城乡环境的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与城乡环卫一体化互溶、互进、互促……
“每年收了小麦和玉米,秸秆都卖给养牛大户了。”古邵镇孝三村村民孙中托笑着说:“以前作物秸秆堆在房前屋后,不干净不说,冬天还极易引发火灾。现在好了,以前的柴草全部搬到了村外,村里的垃圾都有专人清扫清运,环境卫生也保持得较好,谁还好意思乱扔垃圾?到了傍晚,村民们都乐意出来转悠转悠、锻炼锻炼身体,生活环境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底阁镇侯庄村内,不到20米就有一个垃圾桶,垃圾清运车早9点之前准时清运完毕。村里的保洁员孙大爷告诉笔者:“村子里类似的垃圾桶有52个,现在村民都养成了好习惯,生活垃圾基本上都会自觉放到垃圾桶里。”
常态化管理
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必须加强装备设备建设,峄城区累计投资1712.41万元,用于各镇街的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墙壁粉刷、中转站建设、“示范村建设”、一体化运转等工作。同时,区里每年投入700万元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转经费,根据工作的深化情况,逐年递增资金投入,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良性运转。
据了解,全区483个自然村庄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全部纳入区环卫部门统一管理,通过城市环卫作业标准和公共服务向村庄覆盖和延伸,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卫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了城乡环卫工作的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对镇街垃圾运送量、路域环境整治情况实行每月综合通报,每季度现场督导,年终进行总评,兑现奖惩。
城乡环卫一体化让百姓越来越有幸福感。如今,峄城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村村环境优美,处处和谐有序。一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镇街负责、群众参与的大环卫格局,改变着村容村貌,提升着人们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