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鸿雁
藏红花这种生长在高寒地区的珍贵药材,如今却在峄城区坛山街道孔村居落地开花,精心培育它们的缘由,出自一名 “80后”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致富的梦想。
王一向2009年考入省属大学生村官,2011年7月任峄城区坛山街道孔村居党支部书记,同年考入峄城区红十字会,并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继续留村工作。
孔村居是一个518人、128户的小社居,长期以来经济极度薄弱,居民缺乏致富路子,集体也没有经济来源,全村居民仅靠200余亩地和50余亩菜园生活。王一向到任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刻琢磨着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发展集体经济从哪破题。
“刚到村里时,起初我打算养牛、养羊、养鸡,甚至是养蚂蚱、养鸽子,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些项目一个个看一个个学,但发现都不适合。”王一向告诉记者,后来他注意到土地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就想在土地上做文章来增加收入。
以前回到家不是看电影、就是玩游戏的王一向,坚持收看中央7台的农广天地和致富经,同时积极在网上学习农业知识。一次,看到藏红花种植这一信息后,他就开车到河南郑州现场考察,多方论证后,确定了这一项目的可行性。王一向并没有着急在村里推广,而是想用事实说话。于是,个人拿出1000多元钱,买了小部分藏红花种球,同村里的一位老党员一起,在他的5楼家里搞起了实验种植。
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王一向,虽然在农业科技方面是个门外汉,但他坚信,失败不可怕,信心才重要,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这么多,既可以随时请教专家,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培植过程中,湿度不够,一天5、6次去给墙体、地面喷水加湿;温度不够,把家里的电暖器拿去加温。看着种球一点点的发芽、开花,然后移植到地里面,并生根、发叶。功夫不负有心人,藏红花实验种植成功了。
种植成功只是走完了第一步,如何把好的想法变成集体的项目才是最关键的一步。按照组织部门任期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民主,先召开了两委会,以多数通过。然后又召开了党群议事会,绝大多数同意通过,由集体拿出一部分钱,在村东建设藏红花种植基地。同时,积极同区委组织部和街道领导沟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今年5月份基地开建,通过5亩地引导性试种,目前已产生良好的效益。
王一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地的藏红花成本花球需要两万元,一年后可收获价值约1万元的花丝,两年后就可收回成本,并可收回约17000元的花球继续种植。这样在第三年后,纯收入就有近万元。
经过多次洽谈协商,目前,王一向已经与全国最大的藏红花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协议,畅通了以后的销售渠道,预计亩产收益能够达到8000元。“对于藏红花,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充分的利用,今后我还打算对藏红花进行深加工提炼精油,从而不断提高村民的收益。”王一向对未来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