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3年12月7日 星期

小舞台唱响和谐曲
——薛城区加快庄户剧团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梁鸿雁 通讯员 万照广 张生

“锣鼓喧天红旗飘,夸夸咱们新薛城;棚户区改造迈大步,高楼大厦平地起;京沪高铁质量好,北京上海一会到……”日前,常庄镇东姚山村庄户剧团在珠江社区文化大院里表演的黄梅戏《夸夸薛城新面貌》,韵味十足的唱腔,不时引起叫好声、鼓掌声。类似的情景,如今在薛城区常常见到,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薛城区戏曲文化源远流长,高派快书、柳琴等传统戏曲种类丰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大批群众自发组织的庄户剧团应运而生,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主力军。近年来,薛城区为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决定繁荣发展庄户剧团。他们把庄户剧团工作纳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内容,为庄户剧团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依法注销了原区豫剧团、薛城剧院、龙泉剧院等一批公办文化机构,鼓励剧团人才领头创办庄户剧团。目前,全区庄户剧团已发展到97家,其中,大型综艺类10个、唢呐班类15个、婚庆类36个、艺术培训类36个。仅唢呐表演,全区厂矿、企业、学校、农村社区群众中就有专兼职队伍60余支,参加演奏的爱好者规模近1000人。

发展庄户剧团,资金问题是关键。为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难题,薛城区建立了“区奖、镇补、村出、个筹”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政府出台政策,将具备演出条件的社区文化中心,低价或者免费租借给庄户剧团,作为固定排演场地,促进庄户剧团和基层文化阵地融合发展。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对管理机制好、演出水平高、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庄户剧团,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奖励。2008年注册成立的飞龙剧团,年总演出240场左右,观众人数达30多万,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提升演出水平档次,区文化馆抽调文艺骨干到基层,指导庄户剧团在巩固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进行新创作,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导他们自编自演一些反映当地新人新事、风土人情的节目。今年征兵工作开展以来,临城街道主动发挥地方“庄户剧团”夏季纳凉晚会演出的优势,把今年征兵工作法规政策、军事常识等编成柳琴戏、快板、相声、小品等节目,增强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同时,每年举办1次“全区庄户剧团调演”,评选优秀演员、编剧、导演、伴奏,提高了庄户剧团活动的积极性。成立于1942年的周营镇京剧票友协会,目前会员遍及苏鲁豫皖周边地区,成员达140多人,每年举办活动3-5次,观众人数达3000多人次。农历二月初二,已经固定为周营镇“京剧票友节”,成为一大文化特色。由“薛城唢呐”传承人田家增创办的“田家班”,学员达200余人,并吸引了苏北、豫西和鲁南周边地区的唢呐爱好者前来学习,辐射到邻近的4省18个市、县,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的一支生力军。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