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 杨冬
编者按
近日,由中国报业协会组织的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愚公故里行”新闻采风活动在河南省济源市启动。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以及全国近百家省、市党报的社长、总编和记者参加了启动仪式,并到济源城展馆、愚公移山精神纪念馆、虎岭产业集聚区、济渎庙等地进行了考察采风。
济源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摇篮地带,历史文化厚重,区位优势明显,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近年来,济源人民大力弘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报特刊发活动中采写的稿件《济源:引领中原“三化”协调发展》,以飨读者。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河南省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而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济源以持续提升之“态”加快城乡统筹,以百舸争流之“势”激发内在活力,以开放包容之“心”强化区域合作,以愚公移山之“魄”引领科学发展,阔步迈上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宽广大道。
十年矢志城乡统筹 持续惠民群众满意
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济源早在2001年就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30%用于支农投入。虽然面积只有193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0万,但是济源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仅“十一五”期间就达20亿。
在济源市承留镇南山新农村社区2号楼孔亚娟的家,记者看到,花草点缀的飘窗,一应俱全的家器,格调雅致的装修,干净整洁的厨房……诸多时尚元素集聚在这个普通的农户,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农村形象。
孔亚娟一年前还生活在离镇上较远的圪瘩村,房屋破旧、位置偏僻,交通闭塞。2010年冬,搭上济源“迁户并村”的“幸福快车”,孔亚娟一家只花了十余万元,就住上了镇中心近12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小两口子在镇上的企业找到工作,孩子在镇中心小学上全托,家里年收入超过40000元。
“老家土地流转了,每亩地每年给700块;养老、医保、孩子入学城里乡下都一样,家里通了有线电视、燃气、自来水、宽带,我现在还学会了网上购物!”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孔亚娟津津乐道。
济源市有80%的面积属于山区,但是由于该市多年坚持加大对农村投入,济源城乡不仅实现了镇镇通高速、村村公路、户户通自来水,还建立了“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文化、卫生、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都持续加快向农村覆盖,全市城镇化率已达50%,高于河南省近10个百分点。在济源,像孔亚娟这样通过移民搬迁进城入镇的农民已超过3万人。
济源市委书记何雄说:“农民通过搬迁走向集聚、走向社区,不仅可以更多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转变农村生活方式,还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思维、激发农民市场意识,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实现新型城镇化引领奠定坚实基础!”
开放包容助企发展 转型升级工业更强
地处豫西北、晋东南“交汇”地带,济源有五分之四的面积属于山区丘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山多地少的城市,济源工业化水平却达到70%以上。凭的是什么?凭的是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放包容的气概!
没有资源,但济源工业原材料进口空间拓展到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地域狭小,但济源工业产业出口业务拓展到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地。产业大“进”大“出”,孕育出了世界级的大工厂。济源豫光,始终走在河南省出口创汇的前列。
据介绍,早在2003年,济源就实施了“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在荒山荒坡上培育出聚集130余家企业的“工业林”,成为河南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集约节约用地的典范,不仅打造了济源工业发展新景观,而且为周边农民带来广阔的就业空间。
(下转A2版)
(上接A1版)济源市五龙口镇莲东村村民刘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因豫光锌业在他们村附近的荒坡上建厂,刘午生得到一个进工厂上班的机会,月工资2000元左右。截至目前,济源像刘午生这样就近到企业上班的农民有6万余名。
“三化”协调把新型工业化放到主导位置之上,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成为济源优化工业结构的重中之重。今年2月14日,济源“钢铁巨头”河南济钢高洁净机械用钢生产线试车生产;2月25日,济源的另一“工业巨头”豫光集团的溅射靶材及稀贵金属材料产业化工程开工奠基;济源电力生产企业脱硫、脱硝、余热余能利用等工程也在加快推进……在拉伸传统产业链、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在济源也大显身手,仅去年11月份参加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济源的新兴产业签约资金就达53.5亿元。
创新发展农业增效
绿色田野风光优美
在创新发展理念、夯实农业基础、补强发展短板的进程中,愚公家乡立足跳出“农”字做文章,在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在济源市北部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记者发现一位背着笔记本电脑、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通过网络指挥生产经营的时尚农民,他就是玉泉街道丽景现代农业科技园负责人刘占增。步入丽景现代农业大棚,花草盆景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快乐地成长,棚内温度和湿度全部实现电脑控制,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离这个科技园不远,以自主种植采摘为主题的一分地“开心农场”也颇具人气。市民陈素玲说,自己节假日一有空就带上家人到农场干活,不仅采摘、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还增长了不少农耕知识。而搞自由采摘,一亩地产出效益能比传统种植翻五番。
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济源市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着力发展集食品加工、休闲养生、体验观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目前,已发展双汇、柳江等3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49家,土地规模种植面积达70%以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体验观光区”,初步形成了对接二产和三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据统计,济源70%以上的土地流转率解放了大量农村富裕劳力,70%以上的工业化水平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人均收入的增加、城镇人口的集聚为繁荣三产带来生机和活力,由此形成的城乡“生态链”,为推进新型“三化”协调构筑了有效支撑。
谈及未来的发展,何雄充满了信心:“按照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改革创新试验区,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四区三基地的定位,通过弘扬开放包容、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开拓创新、持续提升的新愚公精神,我们将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构筑生态保护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力求在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方面书写新的‘传奇’,最终形成具有济源特色的‘三化’协调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