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峄城讯 11月6日,记者在峄城区古邵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治理项目区看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生机勃勃。近年来,峄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开发基地化,基地规模化,产品优质化,产、购、加工、销售、储备、科研一体化”的“四化”建设新路子。截至10月底,该区已累计投资2.4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2.25万亩;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18个,完成投资7700万元。夯实了农业基础,促进了农民增收。
峄城区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增灌溉面积13.3万亩,新增除涝面积8.9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2.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年节约水量140万立方米,灌溉保证率达到75%,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项目区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面积达到95%;增加防护林网面积6.1万亩,植树24.4万棵,林木覆盖率由15%提高到23%,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9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小麦亩产由项目实施前390公斤提高到480公斤,玉米亩产由项目实施前410公斤提高到490公斤,粮食亩增产17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350元以上。
在开发建设上,峄城区按照“四化”发展模式要求,项目区内主要发展峄城区优势主导产业,实施连续成片开发,实现项目区内农业产品优质化,重点扶持有生产基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投入,起到了巨大的典型示范和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该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共3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7家。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拥有固定资产2.5亿元,年销售收入3.8亿元,税收1575.73万元,就业人数2500余人。
随着产业化经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增强,该区建立了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动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现已形成了优质专用粮、蔬菜、林果、畜牧、桑蚕五大优势产业。全区新建优质专用小麦基地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近40万亩,总产近137万吨;林果产业发展到20多万亩,其中经济林7万亩、成片造林5.12万亩、农田林网8.17万亩;养殖专业村发展到147个,养殖小区126个,全年肉蛋奶产量达到5000吨;桑蚕面积发展到5500亩,蚕茧产量达到600吨。
在项目后续管理上,该区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护办法。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增设了工程管护科,制订了峄城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供水管理章程,同各项目镇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制,项目镇成立了供水公司,按照物价部门核实的价格收取水费,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良性循环机制。
(记者 姜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