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高焕成
一条条纳污河治理后清流潺潺,一个个湿地建成并发挥效益,一座座立窑爆破拆除……这是市中区全力改善环境质量、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真实写照。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近年来,市中区顺应群众期盼,围绕治水、治气,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改善环境质量。
昔日纳污河今成风景线
岸边绿树葱茏,河水清清,在河边垂钓的市民迎着清风,独享那份清静自在。这是9月初,笔者在市中区西沙河段看到的情景。昔日的西沙河,曾是老城区的纳污河,多年没有整修过,既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城市形象。
群众的期盼就是政府要做的,群众的诉求就是政府要解决的。2010年5月起,该区实施西沙河治理工程,总投资约13.2亿元,主要包括整治河道8.8公里、铺设污水管21.07公里、改造桥梁6座、建设橡胶坝9座以及景观绿化64.9万平方米。
“今年西沙河治理完工后,河道将实现雨污分流,形成沿河景观生态长廊,成为老城区西部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畅想治理后的效果,该区环保局负责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改善生态环境,该区立足辖区环境特点,加大力度改造建设人工湿地。全区累计投资5.7亿元,建设了东湖城市人工湿地,蟠龙河、税郭、付湾、峄城沙河永安段五片人工湿地,共计133.26万平方米。通过层层截蓄、生物净化、自然降解,COD浓度下降到每升28毫克。还对境内主要河流、水库全面开展了人工改造和提升,新增蓄水能力5000余万立方米,库容水体得到了休养生息,全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饮用水达标率100%,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率95%以上。
立窑水泥退出历史舞台
只闻机器轰鸣,不见粉尘弥漫,笔者在泉头集团有限公司看到,绿葱葱的草地遍布厂区,各类树木生长茂盛,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近年来,该区强力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实施余热发电,水泥企业厂区环境持续改善,变得绿意盎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立窑水泥在该区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背景下逐渐成长壮大,到2007年前,全区立窑水泥企业发展到20多家、92条生产线,年产量达到766万吨,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对环境和生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立窑水泥生产线因工艺落后,产量低、耗能高、污染重等问题,已不适应经济、环境等综合发展,市中区及时调整产业布局结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上大压小,建旋窑,关停拆除立窑。
|
2007年11月7日,枣庄中联水泥集团公司一次性集中爆破拆除9条水泥立窑生产线,被誉为中国立窑水泥“第一爆”,打响了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市中区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力度,对立窑水泥和直径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进行拆除,目前全区92条立窑水泥全部拆除,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192吨,粉尘22980吨,氮氧化合物2834吨。 让群众喝上干净水
为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百姓喝上干净卫生放心水,该区按照“源头治水、科学治水、合力治水”的要求,加大投资,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全方位打出治水“组合拳”。
为切实提高全区纺织企业的用水效率,该区不断加大检查执法监管力度,大力开展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加快企业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目前,全区累计投入资金达1.3亿元,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5家,10家企业实施水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8家纺织企业新上的日处理3000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项目已基本建成。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减少废水排放900吨/天,化学需氧量排放年削减160多吨。
同时,该区还建立了水源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结合辖区实际,对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及其周边的污染点源进行全面调查、清理与整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